從生產(chǎn)方看,這也不是什么設計上的巧合,而是一種主動、有計劃的仿制,是一種“碰瓷”。廠商的目的顯然就是要打這個“擦邊球”,借用未成年人對吸煙行為的好奇心來促成消費。
據(jù)媒體報道,新學期開學后,一款香煙造型的棒棒糖悄然在小學生群體中流行,“這不是在誘導孩子吸煙嗎?”有學生家長如此質疑。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這款棒棒糖包裝盒類似煙盒,盒面上印有一只夾著卷煙的手的圖案,圖片上方寫著“是糖不是煙”字樣,棒體被做成香煙造型,還設計了“過濾嘴”,底部做成了香煙點燃后的樣子。某電商平臺上一款產(chǎn)品已售出5.7萬多單,某寶上兩款產(chǎn)品的銷量均超10萬單。
只是,小小年紀就叼著一支酷似卷煙的棒棒糖,盡管旁人明知道那就是一塊糖,還是顯得格外別扭。不過也有網(wǎng)友認為,這不過是一種營銷手段,大可不必過濾,更不用“瞎操心”。
這當然不是瞎操心。家長、老師出于對孩子健康成長的考慮有些擔憂,并不讓人意外。首先,從造型、標識的形象暗示,以及小學生買來后叼在嘴里的行為看,這款棒棒糖高度雷同卷煙。在很多小朋友的認知中,這實際上就是卷煙的替代物。久而久之,或因眾人圍觀,或因模仿成人,孩子們可能產(chǎn)生欣快感,乃至心理依賴,而此種依賴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轉移到卷煙上。
從生產(chǎn)方看,這也不是什么設計上的巧合,而是一種主動、有計劃的仿制,是一種“碰瓷”。廠商的目的顯然就是要打這個“擦邊球”,借用未成年人對吸煙行為的好奇心來促成消費。
根據(jù)《未成年人保護法》規(guī)定,生產(chǎn)、銷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、藥品、玩具、用具和游戲游藝設備、游樂設施等,應當符合國家或者行業(yè)標準,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。而且,加強青少年控煙,營造青少年遠離煙草煙霧的良好環(huán)境,是“健康中國行動”的重要內(nèi)容。置于這樣的大背景下,“仿煙棒棒糖”的蔓延雖然不直接違法,卻也與相關原則背道而馳,未免“不合時宜”。
目前,尚無法律和行政法規(guī)對其進行約束。但考慮到新產(chǎn)品的層出不窮,法律法規(guī)總歸是稍稍滯后于現(xiàn)實生活的。也因此,對于這一確實存在不良引導性的產(chǎn)品,即使沒有法律明確禁止生產(chǎn)和銷售,相關部門也仍應及時調查、主動干預,通過宣傳引導等方式,杜絕其可能產(chǎn)生的不良影響。
孩子們興趣廣泛,思維活躍,幾乎過一陣兒就會滋生新的流行物件,這是青少年亞文化的正?,F(xiàn)象。社會對此一方面應保持理性和克制,多一些寬容包容,但同時也應保持足夠的警覺,對于那些不良物件應及時剔除,免于誤導眾人。
棒棒糖卷煙